
為了更好地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及成因,給正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快樂成長保駕護航,2022年10月25日上午,學校邀請長春師范大學心理實驗中心主任、心理學博士孫楊老師在學校第二大教室進行了一場題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其應對策略》的專題講座,婁爽副校長、學生處教師及全體班主任參與了本次活動。
講座伊始,孫老師與在座的初高中班主任們親切互動,詢問班主任們在一線德育工作中,對于成長中的青少年們最突出的的感覺是什么?班主任們熱切回應:孩子們看起來“成人化”,但內心的成長遠遠沒有跟上身體的成長。
孫老師說: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具備過渡性、獨立性、閉鎖性、動蕩性、社會性的一般心理特點。而正是因為青少年的心理具備以上特點,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半成熟半幼稚的行為方式。又因為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不斷成長,孩子們普遍較為敏感,在常常處于情緒高點的狀態下,比較容易與周遭的環境和人發生沖突。這就要求老師和家長們要試著從共情的角度,嘗試從更多途徑和角度去幫助孩子一起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問題。
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環境影響著,塑造著,改變著。自我意識成長,生理發育,情緒發展和思維發展等成因使得青少年們呈現出生理發育與心理發育之間的矛盾,大部分的心理問題源自于此。一般情況下,女性比男性更早進入青春期,早熟的男性和晚熟的女性在成長過程中會更容易具備成長優勢。埃里克森的觀點認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亂。“我”是一個復合詞,自我意識經歷了幾次重大的飛躍之后,才可能實現自我的由內而外的“獨立”狀態。青少年在思維發展上呈現出形式邏輯思維占優勢、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展、思維品質的矛盾性、思維中的自我中心性、青少年思維的不成熟性以及情緒的兩極性等特點。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孩子們會表現出情緒的不穩定和喜怒無常。有些同學表現出自私自大自卑的性格特點。成長得好與不好,決定了青少年的意志品質是否會被很好地塑造。孫楊老師特別出具了人大心理所主任俞國良老師的調查報告,這是從2010年智能手機出現以后,關于小學,初中,高中孩子們的心理問題檢出率的調查報告。調查報告中顯示,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的檢出率“名列前茅”。那么班主任們怎么做呢?孫老師說,我們不能只停留在解決問題的階段,班主任作為德育活動的排頭兵,要在舉辦班級活動中觀察學生、鼓勵學生,要在主題班會上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心理品質。作為班主任,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活動當中,感受、體驗、交融、學習,同時注意細節,尋找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找到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事實上,更多的心理問題,我們班主任盡量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效果會更好。此外 ,班主任們還要尊重理解學生,培養積極向上的“人”,采用集體教育和個別輔導相結合的方式,力求與家長、學校、社會“通力合作”。
孫老師還提到了教師心理疏導的原則:要強調平等性和民主性原則、共情原則、保密性原則。要善于傾聽和理解,并且還要表現出發自內心的“共鳴”。孫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讓與會的班主任老師們受益匪淺。原來,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在德育實踐中是如此的重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高級的教育是貼近心靈的教育。相信老師們會在日常的教學和德育工作中有意識地不斷提高自身多方面的專業素養,更多地貼近和理解學生,做青少年成長路上的貼心人。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TOP